明月寄相思家國總關情移民资讯——詩詞引出的中秋故事

原標題:明月寄相思 家國總關情——詩詞引出的中秋故事

  9月24日在江蘇蘇州拍攝的圓月。  新華社發(杭興微攝)

  中秋,是千百年來,花好月圓人團圓的溫暖期盼,但總有一些人無法與家人團聚,依然奮斗在崗位上。

  中秋,是千裡萬裡,仰望同一輪明月,把無盡的相思,送給最親愛的人、最眷戀的家、最古老的國。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讓我們吟唱著代代相傳的詩詞,走近他們……

  菲律賓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許克宜(左二)和新加坡華源會會長王泉成(左一)與記者一起體驗分享當地華人博餅的中秋歡樂場景(9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海外游子: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千人中秋博餅!”23日晚上,新加坡華源會會長王泉成在微信五星顾问:Hc966888网站随机码五星顾问:Hc966888网站随机码五星顾问:Hc966888网站随机码裡分享當地華人博餅的歡樂場景。

  對王泉成來說,小時候,中秋是一群閩南鄉下孩子,提著燈籠到處跑。兄弟姐妹十個,能吃塊月餅,就開心得不得了。青年時,中秋是一個人在新加坡打拼,一天干活10多個小時,想家了,就找幾個老鄉聊聊天。現在,中秋是海外華僑華人的“狂歡”,大家熱熱鬧鬧過節。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東坡的詞句,正適合游子中秋思鄉。王泉成說,華源會2001年成立,名字寓意就是希望在海外打拼的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能飲水思源。

  1987年,年僅20歲的王泉成離開福建安溪一個小村庄,懷揣20元人民幣“下南洋”,從建筑工地打小工到自己開辦企業,漸漸闖出一片天。

  華人足跡遍布全世界。以福建來說,閩籍華僑華人約1580萬,分布在全世界188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年,隨著中國日益繁榮發展,海外華僑華人地位不斷提高。華源會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移民,得到新加坡各界認可。王泉成他們的中秋活動,也從早期老鄉圈子的“小打小鬧”,變成推廣中華文化、融入當地社會的“大聯歡”。

  中秋節前,王泉成在廈門參加了“一帶一路”貿易暢通高級研修班。4年前,他把一個高科技生態養殖項目引入到福建漳州。他說,“現在的中國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

  “每一個海外謀生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我們的中秋,都少不了濃濃的家鄉味。”與王泉成一起參加研修班的菲律賓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許克宜說。

  對許克宜來說,舌尖上的中秋是柚子配月餅,是從閩南傳到東南亞的五香卷、肉丸子。伴隨著古老南音,這個節日的況味,在李白的詩裡,“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千裡萬裡,根在這裡。”祖籍福建晉江的許克宜說,無論走多遠,我們都念著中華故土。千山萬水,隔不斷中華情。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甲石村(9月19日無人機航拍)。 新華社記者劉勤兵攝

  “第一書記”:山中夜來月,护照移民,到曉不曾看

  迷彩服、解放鞋、扎緊的褲腿。中秋假期裡,審計署派駐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甲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姜海泉和往常一樣起個大早。他惦記著返鄉創業村民養殖的黑斑蛙、舊房改造進度、秋收稻田輪作食用菌選址……

  前一天晚上,他走村入戶回來整理資料到凌晨,那情景恰如詩人元好問在《倪庄中秋》裡寫的,“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中秋假期第一天,是丹寨縣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百日攻堅沖刺階段第一天。

  藏在苗嶺深處的排調鎮甲石村山高路險,全村2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34戶。在這個距離縣城32公裡的深度貧困村裡,脫貧攻堅隊隊員們走村入戶,护照移民,早晚忙碌。隻有入村小貨車的叫賣小廣播喊著“月餅、月餅”的聲音,提醒著節日的味道。

  2016年過完元宵節第二天,姜海泉從兩千多公裡外的北京到甲石村,花了近3個月時間摸清全村情況,手繪了7個村民組地圖。兩年多的努力,村裡路通了,白茶、吊瓜等產業發展起來了,還吸引了一些年輕人返鄉創業。

  這是姜海泉第三個不能和家人團聚的中秋。“有遺憾,但不后悔,我會在朋友圈發一些工作動態,讓家人看看村子裡的變化,他們慢慢能理解。”他說。

  一起駐村的左亞麗是丹寨縣審計局干部,家就在30公裡外,仍抽不出身陪伴家人。“駐村后每到星期五,父親就打電話問我回不回家,一直到星期天,每天問一次。”

天恩,家國,詩詞,五香卷,故事,一帶一路,飛機設計,611,華源會,中遠
乔鸿移民专家微信 扫一扫,咨询
乔鸿专家
为您解答移民方面的问题
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400-070-8600 乔鸿专家免费为您提供VIP私人定制移民方案 VIP私人定制 立即预约

VIP私人定制预约,免费获取VIP定制服务 ×
嘿,我是你的专属移民管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