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扛起加移民资讯拿大华人移民史

乔鸿:人物 | 这个女人扛起加拿大华人移民史

中国新移民系列故事

贾 葆 蘅 在加拿大

之《逐梦彼岸——中国新移民》

“移民或许是一个舞台,或许是一种传说,或许是苦涩的酒,或许是美丽的梦”。

——贾葆蘅

书香门第之家,

以史为乐

贾葆蘅1964年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外祖父董秋芳是与鲁迅先生同一时期的翻译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老师,父亲原是北京市昌平县一所中学的中学校长,母亲一直是中学老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贾葆蘅似乎应该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无忧无虑地度过自己的快乐童年。

然而一场文化大革命,打破了这个安逸的家庭。父亲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到农村中学教书,还动员母亲和父亲离婚,但被母亲坚决拒绝了。这个小家庭先后去过大东流公社和阳坊公社,都是北京郊区最艰苦的地方。

“我们家可以说是清贫,一年到头我们兄妹三人没穿过新衣服,食物极其简单,但父母总是把一点点好的东西留给我们。可以说我的父母一生都是勤劳节俭,质朴坚强地生活着。”

文革后期,中国的教育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学校里不重视教学,宣传着“交白卷光荣”,也许受家庭影响,贾葆蘅开始沉迷于历史和文学。不仅阅览了很多历史小说和文学作品,还阅读了不少评论历史进程的文章。这些文章在某些人眼里有点枯燥无味,但她却在这些古旧发黄的卷宗乔鸿评论文字中的智慧的吸引下,走进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进程,来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中间。要说这些历史人物带给了她什么,无疑是宽阔的视野和宽广的心胸。

粉碎“四人帮”后,父母省吃俭用,先后让家里的三个孩子上了大学。努力学习,严谨认真,做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成为了父母对孩子唯一的要求。

时代的宠儿,

工程师一家移民加拿大

求学的路上,贾葆蘅一心想选择文科,但是父母心存对文革的后怕和创伤,希望她今后最好靠技术吃饭,所以坚决要求她学习理工科。就这样,1983年贾葆蘅踏进了北京轻工业学院(现为北京工商大学)的校门,就读机械工程专业。

这段些许违心的学习经历对贾葆蘅来说并不是毫无所获,理科思维打开了她的另一个视野,在老师们的影响下,一丝不苟,有条有理的严谨处事的态度,对她在今后的文学创作和史学创作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毕业后的她顺理成章的去了工厂,成为了一名工程师,随后的几份工作也都和技术有关。

八、九十年代,全中国人都认为能够出国,就是时代的骄子,命运的宠儿,就会身价倍增。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贾葆蘅一家三口踏上了移民之路。1999年他们全家告别故土,远走他乡,移居来到了人称“人间天堂”的温哥华。

初出国门,怀揣着移民美梦的贾葆蘅一心认为加拿大就是人间天堂,脑子里幻想着生活会从此充满阳光。可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充满挑战、充满艰辛。

“我们面临着语言、文化、历史、国情的种种差异,时时经历着文化上的“休克”,那种感觉是以前从未曾有过的。”

为了适应新环境,贾葆蘅先去语言学校学英语,随后便开始四处为工作奔走。 “我们还曾沿着街道,走入每家商铺,问是否招人”。有一次,贾葆蘅和朋友带着二岁半的女儿去找工作,找了一天都没有找到,旁晚她们来到一家餐厅,正想询问是否有帮厨工作时,二岁半的女儿看到客人都在吃饭,大哭起来道:“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贾葆蘅眼含泪水,赶紧和朋友一起走出了餐厅。

但是贾葆蘅没有放弃学习,她利用业余时间到当地一所著名学院攻读技计算机专业,并于2004年取得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证书,2010年取得了温哥华中央学院计算机绘图软件专科文凭。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在温哥华找到了新的立足之地。

命中注定,

工程师起笔写小说

当贾葆蘅渐渐适应了加拿大的生活以后,她立马用业余时间,重新捡起对文学的热爱,护照移民,写了关于技术移民来到加拿大后面对困难,艰难打拼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人在温哥华》。

这个,女人,扛起,加拿大,华人,移民
乔鸿移民专家微信 扫一扫,咨询
乔鸿专家
为您解答移民方面的问题
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400-070-8600 乔鸿专家免费为您提供VIP私人定制移民方案 VIP私人定制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