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资讯“風光”產業期待更風光(產經觀察·復工復產一線調查③)
160米——昆侖山下,中車株洲所陸上3兆瓦160米直徑風電機組吊裝成功,刷新全球陸上已裝機最大葉輪直徑紀錄﹔
5天——浙江岱山縣,40余艘大小船隻穿梭海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中廣核正以5天一台風機的速度安裝,計劃10月底前完成全部54台風機的安裝,項目投運后年發電量可達6.1億千瓦時﹔
40平方公裡——青海共和縣,40平方公裡、約5600個標准足球場大的光伏項目施工現場,打樁機隆隆作響,6000多名施工人員忙碌而有序,“即將完成43萬根基礎樁的施工,為‘青電入豫’做好准備。”項目機電安裝方黃河電檢公司副總經理蘆彪說。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風電、光伏行業好消息頻傳。近年來,“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清潔替代作用日益增強,已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中堅力量。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風電、光伏行業如何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當前又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記者調查採訪了相關企業和行業專家。
制造企業動起來、項目建設干起來,“風光”行業共克時艱
3月26日,隨著最后一根長72.5米的葉片徐徐上升,在近百米的高空與機艙精准對接,龍源江蘇海上射陽項目又完成一台風機吊裝。至此,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所屬在建32個、221萬千瓦風電項目全部復工。
“春節前,我們計劃24個項目2月初復工,但截至2月底,實際復工項目僅12個。”廠家設備難以按時到場、現場復工人員有限,導致工程進度推進緩慢,這可急壞了龍源電力工程部主任陳強。
耽擱的時間必須搶回來!調整設備供貨、優化施工安排、項目所在地定制跨省“直通車”接送員工……多方助力保障項目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施工。“不少項目要趕在今年年底前並網才能按原計劃享受補貼,原本1年的工期縮短至9個月,時間緊、任務重,我們要保質保量完成!”陳強和他的同事們鉚足了勁。
調查中記者發現,面對疫情帶來的一系列挑戰,風電和光伏企業各顯神通、共克時艱——
缺車間員工?共享!
近1000名員工中,七成左右來自外地。2月10日剛復工,位於浙江象山縣的光伏逆變器生產企業錦浪科技面臨返崗率嚴重不足的難題。“縣裡一些服務企業開不了工,員工閑置,外出務工人員也宅在家,能不能共享?”有人提出。
從最初的23人,到70人、100人……通過共享模式,越來越多的員工加入,冷清的車間熱鬧起來,再加上老員工陸續返崗,企業在短短兩周內產能提升至100%,一季度訂單及產銷量實現“開門紅”。
缺周轉資金?抱團!
“感謝幫忙解了排產供貨資金流的燃眉之急。”3月18日,金風科技收到了兩家供應商的感謝信。疫情給部分風電行業上游供應鏈企業的現金流周轉帶來壓力,金風科技借助自身授信優勢,已協助7家供應商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款項超過3.6億元,保障供應鏈企業正常生產運營。
缺防疫物資?轉產!
疫情防控中,口罩成為緊俏物資。3月初,從設計組裝100多米高的風機到生產巴掌大的口罩,遠景科技集團用15天建成了口罩工廠。印著“期待天晴、微笑相見”字樣的一盒盒口罩在捐助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的同時,也運往風電上下游產業鏈企業。
防疫生產兩不誤,風電、光伏行業生產秩序加快恢復。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中旬,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復產率約為90%、項目建設復產率約為80%。
和風電一樣,當前光伏制造企業復工復產也加快推進。“前期原料供應、物流遇阻等問題明顯改善,制造企業接近全面恢復,但項目建設涉及土地政策、場內建設、場外線路等,3月中下旬才逐漸恢復。”工信部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秘書長呂芳介紹。
海外市場前景不明、供應鏈不暢等因素給行業帶來挑戰
“1、2月份被海外客戶不停催單,怕我們供不上貨,到了3月份卻陸續收到取消或延遲訂單的通知,仿佛坐了回過山車。”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有些無奈。
隨著境外疫情蔓延,項目建設延期,數家能源研究機構下調了此前對於全球風電光伏新增裝機的預期,海外市場前景不明給行業發展帶來不確定性。以光伏為例,我國是全球最大光伏產品生產國,2019年組件出口量佔產量的67.5%,主要龍頭企業出口佔比均在70%—80%左右。行業調研顯示,受疫情影響,歐洲、亞太、北美等重點光伏市場陸續有項目延期出現,要求國內延期或暫停訂單交付,部分一線組件企業的供貨需求下滑10%—20%。“進入4月份,明顯感覺到一些光伏組件輔材廠的生產在放緩。”呂芳說。